联系人:张艳娜/郑键平 联系电话:18928944599/1316985028
信息/Info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
“西湖龙井”维权案再掀波澜
发布日期:2017-03-16 21:56:23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的不少茶叶零售商户说,怀疑自己遭遇了西湖龙井“钓鱼式”维权。这些商家互相认识之后,开始抱团维权。他们统一的认识是:在“侵权维权”过程中,自己已从侵权的对象,变成了受害者。他们希望,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能够查清真相,给类似案件公正的判决。

  对此事件,杭州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会长商建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维权过程中程序合法就不存在“钓鱼”之说,他呼吁茶商、茶企规范诚信经营和加强法律意识。在这场打假斗争中,到底孰是孰非,或许目前还无法评判。但西湖龙井维权给行业带来的影响更应值得深思。

  浙商疑再遭“钓鱼式”维权

  今年以来,茶商被杭州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以商标侵权名义告上法庭的案件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在七月份后更是呈现“井喷”态势。对于成为被告,他们纷纷喊冤,表示疑遭西湖龙井“钓鱼”维权。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有超过100家商户以及物业公司收到律师函,义乌市也有40余家商户收到律师函。

  浙江省义乌市春江路茶叶商业街茶商徐小姐和吕小姐致电本报反映,2013年6月26日傍晚,3位客人走进徐小姐的茶叶店,要求购买西湖龙井茶,徐小姐表示本店没有西湖龙井茶出售,后客人在不试茶的情况下购买了250克的龙井茶,价格为135元。客人要求徐小姐使用使用印有“西湖龙井”字样的通用包装盒,并在开具发票时要求标注品名“龙井”(不是西湖龙井)。从徐小姐茶叶店出来后,3名客人走进隔壁的吕小姐的茶叶店,以同样的手法花了200元购买了250克龙井茶。今年4月份徐小姐和吕小姐同时收到了民事起诉状,杭州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以商标侵权一纸将其告上法庭,要求其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100000元,并在《金华日报》和《金华晚报》上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本报记者采访过的多位涉嫌侵权西湖龙井的茶商均表示,从未主动购买“假货”进行销售,销售时均有提醒客人并非是“西湖龙井”,是“客人”刻意引导他们使用“西湖龙井”通用包装盒和开具写上“西湖龙井”发票,“中了专业律师流水线作业布下的圈套。”

  本报记者随后与浙江省义乌市茶叶协会会长高少英取得联系,据高少英介绍,义乌市目前已经有四十多户商家收到杭州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的民事起诉状,其中6家商户已经开庭审理。

  “看到贵报的报道后,我们才了解到我们的遭遇并非个案。杭州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专门对准零售茶叶商户,购买时从不试茶,不管是不是真的西湖龙井茶,点名要‘西湖龙井’的包装盒,一条街‘扫’过去,如同流水线作业。中招的商户很多,起诉书中索赔金额从1-10万不等。”高少英介绍到,“被告中有位老人家经营的店铺很小,营业额也很有限,动辄数万块的索赔让他们难以承受。我们对杭州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的行为表示强烈的愤慨,并且将会寻求办法帮助这些弱势的茶商。”

  高少英透露,他们尝试和律师谈判集体赔偿问题,私下和解赔偿金额最低可降到18000万元,但对于茶叶小商户来说依然是不小的负担。现在他打算召开茶协理事会议商讨对策,一方面希望通过集体抱团维权,将官司打到底;另一方也与原告律师积极沟通,希望寻求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茶商质疑侵权获益与损失应该怎么计算?

  据记者采访了解到,杭州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代理律师羊城律师事务所采取了单独分批起诉的方式索赔,在前期起诉的商户中,已有多家私下达成和解,赔偿金额在3-10万不等。

  不过大部分茶商都表示会拼到底,就算输掉官司也要让事件引起行业的关注。对于10万元的赔偿金额,很多茶商质疑是怎么算出来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因绿茶偏寒凉,龙井茶在广东市场的占有率很低,许多商户售卖龙井茶的占比非常的低,商户们从中获益很少。而原告主张的“西湖龙井”品牌损失则很难确认,对原告的10万索赔金额表示不解。

  四问杭州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

  针对广州、义乌等地茶商反映的问题,本报记者对杭州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会长商建农进行了采访。商建农坦承在维权过程中可能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西湖龙井协会与律师之间存在利益分成,但拒绝透露分成比例。

  《赢周刊-中国茶商》:律师在打假维权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钓鱼”行为?

  商建农:只要律师在维权的过程中流程合法就不属于“钓鱼”行为,可能有部分商户感到很委屈或者不公平,但法律是讲证据的。打假维权的目的不是为了罚款,而是为了净化西湖龙井市场环境,不是为了打击商户,同时商户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商户发现维权的律师有违法、违规的地方,欢迎向法院或者协会举证、申诉。

  《赢周刊-中国茶商》:律师事务所在西湖龙井维权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西湖龙井的维权行为是否存在层层分包?

  商建农:不存在分包情况,我们是委托北京委托北京市国纲华辰律师事务所开展维护“西湖龙井”证明商标专属权的打假工作,先后针对浙江、广东、北京、南京等地进行打假。在广州执行打假工作的羊城律师事务所是与北京市国纲华辰律师事务所合作的,是经过我们协会授权的。

  《赢周刊-中国茶商》:你们对代理律师在打假维权过程中有没相应的监管措施?对于维权所取得的收益是如何处理的?

  商建农:只要是收到法院传票的案件都会在西湖龙井协会有报备,部分只收到律师函就私下和解的个案,可能会存在一些监管不到位的地方,呼吁遭遇不公的商户可以直接向西湖龙井协会反映。

  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本身不产茶,对西湖龙井商标行使管理权。在维权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费用,西湖龙井协会与律师事务所之间是存在利益分成,但两者之间的分成比例不方面透露,所得收益将用于维护西湖龙井品牌。

  《赢周刊-中国茶商》:很多茶商反映经过此案后“不敢再卖西湖龙井了”,西湖龙井会不会逐渐淡出广东市场?

  商建农:不存在这种担心,经过维权打假事件后,西湖龙井市场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同时对“西湖龙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规范使用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商户需从获得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授权的单位和茶农购买,进而通过许可获得“西湖龙井”的许可包装和商标标才能进行销售,只要是获得授权经营西湖龙井的广东商户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假货泛滥逼急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

  龙井茶是一种著名的绿茶,因其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三种,目前在浙江18个市县区均有种植。而西湖龙井,则是指西湖产区168平方公里以内的茶叶,西湖龙井位列我国十大名茶之首。

  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一项关于市场龙井茶质量调查的结果显示,随机抽查的50件龙井茶样品,有33件不符合标准,其中13种所谓的“西湖龙井”甚至根本和西湖没有关系。6月6日,上海市公布的茶叶市场抽检结果也表明,上海茶城目前所售的西湖龙井茶九成是假冒的。

  “这也是无奈之举,这是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维权方式。杭州每年都会进行多次‘西湖龙井’茶的打假行动,仅去年一年,就整治、处罚了300多家企业,今年陆续在全国开展维权行动。”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会长商建农表示,虽然每年都会进行大范围、大力度的打假,但冒充西湖龙井茶的行为却屡禁不止,极大损害了西湖龙井的品牌价值。

  记者手记

  “西湖龙井侵权案”或三败俱伤

  近日媒体报道的两则消息引起了民众的热议:一则为“西安警察扮嫖客抓获4名站街女”,另一则为“粤商遭遇西湖龙井‘钓鱼式’维权?”(详见本报2014年8月报道)。为了对“站街女”进行集中整治,由西安市公安碑林分局长安路派出所民警假扮嫖客,配备录音录像仪装备,一举抓获4名“站街女”。媒体报道中所称的“铁证”,就是房间垃圾筐内使用过的和包里尚未使用的避孕套;为了维护自己的商标权益,杭州市西湖区西湖龙井协会委托北京市国纲华辰律师事务所,北京市国纲华辰律师事务所再与各地律师事务所进行合作,通过公证处取证,对全国各地销售龙井茶的茶商进行集中起诉。法庭上的“铁证”就是照片中的“西湖龙井”的盒子。

  “抓站街女”和“商标维权”并无多大的新闻价值,引起热议的是两者都跟“钓鱼”有关,并且不出意料的引发了民众和商家的强烈质疑。在法治观察者看来,行政执法应当公开、公正,实行阳光下的正当执法。由民警假扮嫖客引诱“站街女”上前交易,大有“钓鱼”执法的嫌疑,违背了执法公开的法治原则。西湖龙井侵权案虽然不是执法行为,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会长商建农也不同意“钓鱼”说法,但被起诉的众多商家却异口同声自己遭遇了“钓鱼”式的取证,“我们卖的是散茶,他们购买的时候强烈要求我们去找‘西湖龙井’的盒子包装并开具发票……我们中了专业律师流水线作业布下的圈套”。

  这两年的经济环境并不理想,茶商们大都是惨淡经营,勉以度日。在涉嫌“钓鱼”维权的过程中,被告们仅仅售卖了几百块,上千块的茶叶,却被动辄10万20万的索赔,对这些茶商们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令他们欲哭无泪,大呼喊冤。

  西湖龙井协会对自身商标进行维权本无可厚非,众多茶商也要从此案件中吸取教训,加强知识产权意识,避免再犯错。从西湖龙井协会全国“布局”的维权来看,让人对其动机产生了质疑: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本身不种茶,但在利益驱动下,“打假侵权”成了一门创收生意?每年上千万的巨额罚款又去向何处?是否中饱了某人的私囊?

  西湖龙井侵权案通过媒体的曝光后,正以裂变的方式席卷全国,来自各地的茶商们正在以不同方式进行抱团维权,西湖龙井协会也因此成了茶商们眼中的“行业公敌”。西湖龙井协会在赢得官司的同时将失去市场的认同,茶商们抱团维权也必将令“西湖龙井”的品牌价值受损,最终西湖龙井茶产业协会、茶农、茶商或会三败俱伤。


微信名:广东省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与保护协会
微信号:GDEIAMPA
广东无形资产管理与保护 联系人:张艳娜/郑键平 联系电话:18928944599/1316985028

Copyright ©2015-2025 广东省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与保护协会 ALL RIGHTS